哈雷彗星

哈雷彗星

《史記》「始皇七年,彗星先出東方,見北方;五月見西方,十六日」

哈雷彗星的軌道(藍色)相對於外行星的軌道(紅色)

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在中國;據朱文鑫考證:自秦始皇七年(前240年)至清宣統二年(1910年)共有29次記錄,並符合計算結果。

在歐洲,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,最早的紀錄在前11年,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,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,與災禍联系在一起;1066年4月回歸時,英國剛好遇著诺曼底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,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貝葉掛毯上留傳後世。

1066年以前

编辑

前613年,《春秋》「秋七月,有星孛入於北斗」。

前240年,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「始皇七年,彗星先出東方,見北方;五月見西方,十六日」。[1]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 。

前164年後半,巴比倫的粘土板有記錄。 前163年5月12日 汉文帝后元二年己卯正月壬寅《汉书·天文志》“天欃夕出西南”。

前87年7月10日 汉昭帝始元二年《汉书·天文志》“孝昭始元中,汉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吴莫如,见蓬星出西方天市垣东门,行过河鼓,入营室中”

前12年10月,《新約聖經》有伯利恆之星的說法。前12年10月9日汉成帝元延元年 《汉书·五行志》“元延元年七月辛未,有星孛于东井,践五诸侯,出河戌北,率行轩辕太微,后六日度有余,晨出东方;十三日,夕见西方,犯次妃,锋炎再贯紫宫中;大火当后,达天河,除于后妃之域,南逝度,犯大角摄提,至天市而按节徐行,炎入市中,旬而后西去,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。”

66年2月20日汉明帝永平八年《后汉书·天文志》 “永平八年,六月壬午,长星出柳、张三十七度,犯轩辕,刺天船,凌太微,至上阶,凡现五十六日去柳。”

607年3月,日本書紀有記錄。[19]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3月18日 《隋书·天文志》

大业三年三月辛亥,长星见西方,竟天,干历奎、娄,至角、亢而没;至九月辛未,转见南方,亦竟天,又干角、亢,频扫太微、帝座,干犯列宿,唯不及参、井,经岁乃灭。

684年10月,日本書紀(天武12年)有記録。1493年,歐洲《紐倫堡編年史》編撰者使用的資料來源之一記錄了這一事件[20],包含事件發生8個世紀後的圖像。

《新唐书·天文志》記錄唐武帝后光宅元年九月丁丑,有星如半月,见于西方。

837年3月22日,即唐文宗開成二年二月丙午。這是史上哈雷彗星距地球最近的一次[21][22],距離僅僅0.03天文單位(320萬英里;510萬公里)。彗星的尾巴在天空中伸展了90度,亮度達到-3等。中國、日本、德國、拜占庭帝國和中東的天文學家都記錄下來這次回歸。皇帝虔誠者路易觀察到了這一現象,並致力於祈禱和懺悔,擔心「王國發生變化及一位王子的死訊傳開」[23]。

《舊唐書·天文志》

二年二月丙午夜,彗出東方,長七尺餘,在危初度,西指。戊申夜,危之西南,彗長七尺,芒耀愈猛,亦西指。癸丑夜,彗在危八度。庚申夜,在虛三度半。辛酉夜,彗長丈餘,直西行,稍南指,在虛一度半。壬戌夜,彗長二丈,其廣三尺,在女九度。癸亥夜,彗愈長廣,在女四度。三月甲子朔,其夜,彗長五丈,岐分兩尾,其一指氐,其一掩房,在鬥十度。丙寅夜,彗長六丈,尾無岐,北指,在亢七度。文宗召司天監硃子容問星變之由,子容曰:「彗主兵旱,或破四夷,古之占書也。然天道懸遠,唯陛下修政以抗之。」乃敕尚食,今後每日禦食料分為十日。其夜彗長五丈,闊五尺,卻西北行,東指。戊辰夜,彗長八丈有餘,西北行,東指,在張十四度。詔天下放系囚,撤樂減膳,避正殿;先是,群臣拜章上徽號,宜並停。癸未夜,彗長三尺,出軒轅之右,東指,在張七度。

989年9月,日本和中国皆有記録。這一年日本永延三年改元為永祚元年。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 9月3日 《宋史·天文志》

端拱二年七月戊子,有彗出东井、积水西,青白色,光芒渐长,晨见东北,旬日,夕见西北,历右摄提,凡三十日,至亢没。

1066年

编辑

貝葉掛毯上描繪的哈雷彗星

1066年,彗星在英國出現,並被認為是一種預兆:同年晚些時候,英國哈羅德二世在黑斯廷斯戰役中陣亡,征服者威廉奪取王位。這顆彗星出現在貝葉掛毯上,並在標題中被描述為一顆恆星。該時期倖存的記載將其描述為金星大小的四倍,並且發出相當於月球四分之一的光芒。哈雷當時距離地球不到0.1個天文單位[22],亮度達到-1等。

1145年–1378年

编辑

1145年4月,日本天養二年改元為久安元年。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1145 4月18日 《宋史·天文志》

绍兴十五年四月戊寅,彗星见东方。丙申复见于参度。五月丁巳,化为客星,其色青白。壬戌留守张,至六月丁亥乃销。

1301年10月,中国的《元史》中皆有記載。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10月27日 《元史·天文志》

大德五年八月庚辰,彗出东井二十四度四十分,如南河大星,色白,长五尺,直西北,后经文昌、斗魁,南扫太阳,又扫北斗、天机、紫微垣、三公、贯索,星长丈余,至天市垣,巴蜀之东,梁楚之南,宋星上,长盈尺,凡四十六日而灭。

1456年

编辑

1531年–1759年

编辑

1835年回歸

编辑

1835 年,E. J. 庫柏在愛爾蘭馬克里天文台使用口徑為 340 毫米(13.3 英寸)的巴黎考喬瓦透鏡望遠鏡繪製了哈雷彗星的草圖。

F.W. Bessel也畫了哈雷彗星的草圖[24]。1835年,天文學家在彗星出現期間觀察到的噴流促使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貝塞爾認為蒸發物質的噴射力可能足以顯著改變彗星的軌道[25]。

世界各地的著名天文學家從1835 年8 月開始進行觀測,其中包括多帕特天文台的斯特魯維和好望角進行觀測的約翰·赫歇爾爵士[26]。在美國,耶魯大學使用望遠鏡觀測彗星。新的觀測結果有助於證實這顆彗星的早期紀錄,包括1456年和1378年的回歸。

1835年8月31日,天文學家D. Olmstead和E. Loomis 在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首次報告了這顆彗星[27]。在加拿大紐芬蘭和魁北克也都有彗星觀測報告。1835年後期,來自各地的報道紛紛湧來,當時的加拿大報紙也經常對此進行報道。

天文攝影在1839年出現,因為攝影技術直到在1830年代才發明,故1835年回歸沒有拍攝記錄[28]。

哈雷彗星在1835年與1910年之間回歸週期只有74.42 年,這是已知的最短回歸週期之一,彗星在行星的影響下,回歸週期曾長達79年[29]。

1910年之回歸

编辑

哈雷彗星1910年回歸

直至1910年回歸時,部分民众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。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: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,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怖性,称彗尾中有毒氣会滲入大氣層,並毒死地球上大部份人,正如科学家所预料的,这种情况并未发生。不过,哈雷彗星的光谱分析发现了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(一种毒气),这导致公众担心地球通过尾巴时会被氰毒化。不过,由于彗尾中的氰含量极少,扩散到大气层后并不足以毒死人。[30][31]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,報導称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。

這次回歸開始,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;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,當時彗星光度16等;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-3等,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,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。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(兩者相距只有0.15 AU),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。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,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,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,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;當年8月時為9等星,翌年1月時變為13~14等,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。

1986年之回歸

编辑

哈雷彗星1986年回歸

哈雷彗星1986年的回归是人类有史以来作對它所作的最詳盡的一次觀測,尽管这次回归它远远没有以往回归时那样的明亮。假如没有现代的观测与分析工具,这一次回归可能不被人们发现。

1982年10月16日美國帕洛马山天文台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率先捕捉到回归途中的哈雷彗星,當時光度為24.2等,距離太陽11天文單位,即位於木星及土星之間,暫定名為1982I。

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畫,當時各天文台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,故沒有良好成果。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絡,世界各天文台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。以美國喷气推进实验室為中心,由美國太空總署贊助,並經國際天文聯會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「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」(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,IHW)。計畫有統一的觀測原則,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,也考慮資料整理,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。此計畫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,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。

為了觀察哈雷彗星,當時參加這場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的國家所屬太空中心中,美國國家太空總署、前蘇聯太空局、歐洲太空總署以及日本宇宙空間研究所發射了七架宇宙探查器,其中由美國發射的ICE、歐洲發射的喬托號、日本發射的先驅號和彗星號以及前蘇聯發射的維加一號和二號,在天文迷中普遍被稱作「哈雷艦隊」。

1991年2月,南歐天文台以1.54米丹麥望遠鏡觀測到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.5等,並冒出20角秒(約20萬公里)的彗髮,這可能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。

21世紀的觀測

编辑

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,以智利的3.58米新技術望遠鏡(New Technology Telescope)觀測。2003年3月6日,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台三座8.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(81張照片,共計九小時曝光),距地球27.26 AU(40.8億公里),光度28.2等;天文學家相信:以現時觀測技術,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(35.3 AU)還要暗2.5倍之下,也可拍到其影像。

2061年之回歸

编辑

哈雷彗星的下一次通過近日點發生在2061年7月28日,與1985-1986年回歸相比,這次觀測位置更好,因為彗星將與地球位於太陽系同一側[32]。屆時哈雷彗星最接近地球將是近日點後一天。預計當時亮度為視星等−0.3等,相較之下1986年亮度為僅為視星等2.1等[33] 。 2060年9月9日,哈雷彗星將經過木星0.98 AU(147,000,000公里)範圍內,然後在2061年8月20日經過金星0.0543 AU(8,120,000公里)範圍內。

2134年之回歸

编辑

哈雷彗星將於2134年3月27日抵達近日點[34][35]。2134年5月7日,哈雷彗星將經過地球附近,距離0.092 天文單位(13,800,000 公里)[1]。屆時視星等預計為-2.0等[33]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