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首《春暖花开,面朝大海》,让我们认识了诗人海子,他原名查海生。但令人困惑的是在1989年3月26日,年仅25岁的海子,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。当时,他身上带有遗书,写道:“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,我叫查海生,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。”虽然他已经走了近30年,但人们依然对他的死深感惋惜。很多人都一直都一个疑问:他为何选择我轨自杀呢?今天,我们就一起通过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原因。
年少得志,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。1979年,15岁的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,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。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。1984年创作成名作《亚洲铜》和《阿尔的太阳》,一举称为诗坛新星。从他的经历看出他一直生活在象牙塔,环境比较单纯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单纯的性格,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来。
诗人都是忧郁的,海子也不例外,他更是敏感的。据海子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,海子是一个多愁善感和敏感的,这个特性给予了诗歌上的天分,但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,造就他一颗脆弱的玻璃心,遇事逃避,压抑自己的性格,孤独沉默,希望将一切的痛苦寄托于诗歌之中并予以排解,但事与愿违,诗歌无法帮他走出阴霾。在《春暖花开,面朝大海》,他写到“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”,可以看出来他一直并没有感到幸福,一直在追求幸福,强调自己要幸福。越想得到,却越得不到,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。长期的痛苦无法排遣,最后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展开全文
理想与现实的差别,以及感情的受挫,导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。孩子像一个单纯的孩子,现实与理想的差别,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无法排解,而感情上所谓受挫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海子一生爱过6个女子,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,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,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。但他的爱情,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,爱情的悲剧,更是让他陷入了痛苦之中不能自拔,患上了精神分裂。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,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。在海子自杀前几天,他与已经结婚的初恋见了一面,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生无可恋,死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。理想与现实的差别,感情的受挫,让他患上了精神分裂。无尽的痛苦一直在折磨着他,他一次次地在诗歌中鼓励自己以及在死之前的几年一直旅游,都无法排遣心中的痛苦,据他的同事的回忆,他最后甚至频繁出现幻听。海子在无尽的痛苦中无法自拔,最终他生无可恋,他认为死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,从海子最后创作的诗歌中可以发现,海子生前考虑过投水、斧劈、上吊、卧轨等八种自杀方式,但他最后在1989年3月26日,选择了在山海关卧轨自杀。
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《先知之门》中,他认为海子的死“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。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,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,或者说,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。”各位,你们说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